原标题:完善多元解纷机制助力“双减”政策落地
为了促进涉“双减”政策民事纠纷化解,助力“双减”政策落地见效,浙江省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成立课题组对2021年8月至2022年12月宁波市涉“双减”政策民事案件的审理情况进行了专项调研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一、基本情况
2021年8月至2022年12月,宁波两级法院共受理涉“双减”政策一审民事案件1352件,审结1320件。具体情况如下:
1.从案由来看,教育培训合同纠纷占比最高。该类案件中,教育培训合同纠纷占53.94%,占比最高,远高于房屋租赁合同纠纷、服务合同纠纷、劳动争议纠纷等。
2.从纠纷成因来看,突发性停业系主要因素。教培机构突发性停业导致家长集中申请退费、员工集中讨薪、房东主张剩余租金等。也有部分家长在“双减”政策出台后对教培机构前景产生怀疑而引发恐慌性退费潮。
3.从结案方式来看,调解、撤诉明显多于判决。该类案件中以调解(含诉前调解成功等)、撤诉方式结案的占总结案数的68.64%,以判决方式结案的占15.24%,以其他方式结案的占16.12%。
二、原因分析
1.“卷款跑路”难预防。“卷款跑路”的主体主要是教培机构的直接负责人,员工、投资人、合伙人在负责人“卷款跑路”之前有时也毫不知情。“卷款跑路”极易引发连锁反应,衍生“退费潮”“讨薪潮”“主张合同解除及违约责任”等一系列纠纷。
2.“经营混乱”难监管。部分教培机构擅自将课程转包、委托给不具备相关教学经验的其他主体完成授课,授课效果难以保障。极少数教培机构股东注销公司后携款潜逃,导致消费者维权无门。
3.“盲目报班”难扭转。部分家长将不规范的教育机构视作“救命稻草”,在签订教培合同过程中对合同条款不重视,对教培机构资质审查不严,缺少防风险意识。
三、对策建议
1.构建动态监管机制。建立分级预警机制,各相关单位按各自管辖范围内的实际情况,落实具体分级预警措施,提升对纠纷发生前异常情况的敏感度。完善日常预防性监管模式,对专项账户进行日常监督管理,对教培机构通过多个账户收取教培费的情况进行定期专项整治。另外,要着力引导家长理性消费,帮助家长树立风险防范意识。
2.充分发挥多元解纷效能。法院协同矛调中心、主管单位等组织调解,教育部门与家长代表、培训机构协调沟通,矛调中心援助律师出面解答双方关心的法律问题。法官指导调解员对纠纷进行调解,如需司法确认,及时出具相应法律文书。难以协商的,挑选典型案件,优先审理并下判。在示范诉讼期间,可视情允许其他关联案件当事人旁听。
3.妥善使用威慑与激励机制。对恶意转移资产后“躺平”的相关人员需有针对性地进行威慑,在纠纷发现初期,公安机关依职权调查其资金流向,对有明显转移资产、侵占公司财物行为的,依法刑事立案。对于打着“有关系能进名校”等幌子进行诈骗的犯罪分子,予以严惩。依托自动履行正向激励机制,积极引导当事人主动履行,以信用恢复措施激励关注自身信用、具有诚信履行行为的当事人。
(课题组成员:王水维马金平施晓尹振国)
(责编:温璐、薄晨棣)
分享让更多人看到
编辑:汪东伟
统筹:
编审:
X 关闭
Copyright © 2015-2022 太平洋建筑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豫ICP备2022016495号-17 联系邮箱:93 96 74 66 9@qq.com